陳名涵要開獨奏會了。
他是我小學,中學,高中,一直到現在的朋友。南藝剛念了一學期,他就出國了。後來,仔細想了一想,他大概是少數從國小到現在,在音樂方面還有接觸的朋友。
其實,在認識他的二十幾年裡,我們從來沒有一起合作過,一次也沒有,雖然在對許多事物與價值的認知上,我們的差異還滿大的,但在音樂裡又感覺很近。我還記得國中,大家開始被功課壓力追著跑的時候,開始體驗到睡不飽的時候,開始發育,流著青春的汗水,開始喜歡男生女生,開始在順從裡偷偷地叛逆,開始想要作弊,開始逛新崛江刻上好友與暗戀男生名字小飾品的時候,我的同學陳名涵,如果除了練琴不說,大概不是在籃球場就是在唱片行。當時,學校非常好,我們可以從音樂班辦公室借CD回家聽,就是從那時候我認識了肯普夫巴克豪斯布蘭德爾吉列爾斯等大鋼琴家,但老實說,也許零用錢不多或者都拿去吃東西了,我並沒有想要收藏這些唱片的衝動,就每個禮拜借回家聽,聽完再寫下來做記錄。但我的同學陳名涵,他已經在聽貝多芬整套交響曲,布拉姆斯,馬勒,我還記得他會將新買的CD帶到教室,我會跟他借來看一看,然後去辦公室借,我還記得我根本聽不懂馬勒在幹嘛,不懂要如何從只是鋼琴或室內樂小品編制的世界進入交響曲,我還問他,要怎麼聽?為什麼我就聽不懂?後來有次我去唱片行鼓起勇氣買了第一張交響曲唱片,就是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被陳名涵看到時,我還很不好意思的覺得自己很初階,但馬上就被他更正說:「音樂不是這樣分高級不高級的,只要聽就對了」,隨即,又對自己的不好意思更不好意思了。
我想,講到這裡,大家會覺得陳名涵大概很早熟,不過也有他非常白目的一面就是了。的確,從以前到現在,他的音樂裡,一直有著非常「直接」的品質,音樂與心沒有猶豫,沒有距離,演奏裡幾乎沒有頭腦的成分,就是身體,每一個樂句都向是由呼吸直接誕生出來。當然,我說沒有頭腦的成分絕不是貶抑的意思,你很難感覺他的句子與表達是想出來的,或設計出來的,而是源於一種即興與衝動。
我問他怎麼練琴,他說退伍後,幾乎每天都練非常多的琴,看電視也練,大概想將當兵時手感的空缺迅速地找回來,花很多時間練基本練習,當練作品時,先甚麼也不想,看會有甚麼東西跑出來,善待每次新的創意。
如果認識我的人,就會知道這跟我平時的工作方式很不同,我將每一樣東西當作牛排,但陳名涵將每一樣東西當作甜點。
因此,排練時的衝突點是有的,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試驗與溝通,前半段幾乎都在做非常實際性的處理,速度,力度的認知,句子的畫法,弓法與鋼琴的觸鍵間的關聯與呼應,彈性速度多彈性,改編的音響等等,後來,我們就會將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全部丟出來,而這些想法會帶我們去檢視,之前的實際性處理還有沒有彼此衝擊或共融的地方。
至於曲目的部分,就如同這次的音樂會標題─「極短篇」,裡面有布列頓的三首小品,巴哈的無伴奏第三號,易沙意的無伴奏第三號,比較特別的是,自德布希鋼琴與聲樂作品改編過來的小組曲與三首小品(月光,美麗的黃昏,更為緩慢)。我個人非常喜愛布列頓這組作品,我說,大家一定會喜歡,陳名涵說,大家一定聽不懂居多!如果有去聽的朋友,請告訴我你們喜歡多一些,還是聽不懂多一些,因為我們有打賭。好,回到正題,裡面的March(進行曲)總讓我想起魏本的精簡與人情,而Lullaby (搖籃曲)裡特有噤聲的渴望,Waltz (華爾滋)的火花,都讓我聯想到一戰與二戰間,茨威格(Stefan Zweig)所描述的,充滿「妄想的幸福感」歐洲的虛無與煙硝。
最後我想談一談德布希,德布希是我和陳名涵最,沒錯,就是最喜歡的作曲家。我喜歡德布希裡有種說不出口的「莫名」,不悲傷也不快樂,快樂又犧牲,無法命名的生命狀態,陳名涵說,是一種「難以解釋」的東西,悠悠之感,雖然薩提(Erik Satie)也給予我部分這樣的感受,不過薩提又是一種狡猾的莫名,這裡很難說清楚。
之前「帝門藝術書寫工場」六月份邀稿時,我剛沉迷在德布希的小組曲裡,每天都被他的旋律攪得心神不寧,於是不明就裡的寫了一篇關於德布希的抒情小文,若要描寫我對德布希的感受,我寫下了─
「不屬凡世的音樂,甦醒與夢的縫隙中,潛意識與無意識間的蜉蝣,指尖上的蝴蝶,既無法降落,亦無法昇天的的音樂」。
畢竟,書寫音樂總是困難與抽象,得嘗試在自身的聽覺地圖裡標記出詩意的經緯。
希望大家,如果你讀了文章,有時間能來我們的音樂會,正因如此,這篇文章,就不會是單純的自言自語,甚至自我沉溺。我期待,我們能夠透過的是實際的聆聽經驗來交流,而非只是文字的描述與想像。
那麼,我們音樂會見。
演出資訊
陳名涵小提琴獨奏會─「極短篇」
小提琴:陳名涵 鋼琴:陳宜鍾
時間:2013.6.29(周六) PM 7:30
地點:高雄市音樂館演奏廳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99號 )
票價:200 請洽年代售票系統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4827,或7-11、全家等便利商店。
主辦單位:藝綻室內樂團
曲目
J. S. Bach: Violin Solo Partita No .3
2. Claude Debussy: Petite Suite (En bateau, Cortege, Menuet, Ballet)
3. Benjamin Britten: 3 pieces from the Suite op.6 ( March - Lullaby- Waltz )
4. 3 transcriptions for violin and piano by Claude Debussy:
(Clair de lune, La plus que lente, Beau Soir )
5. Eugene Ysaye: Solo Violin Sonata No. 3 "Ballade"
陳名涵/簡歷
高雄市人,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先後畢業於信義國小音樂班,新興國中音樂班,考取台南藝術大學一貫制音樂系,1997年考取亞洲青年管弦樂團隨團至亞洲多國表演,15歲赴紐澳深造,畢業於奧克蘭大學音樂系.在校期間多次獲得獎學金,並贏得奧克蘭室內樂協會比賽首獎,參加義大利國際音樂比賽“Salieri-Zinetti Chamber Music Competition”進入複賽並獲邀至義大利演出. 2008年在奧克蘭舉辦的獨奏會被紐西蘭廣播公司現場收錄並撥放於紐西蘭古典樂電台青年音樂會系列.在紐期間除固定舉辦個人獨奏會外並廣泛參與樂團演出,在校期間常擔任樂團首席並演出協奏曲,2009年考取紐西蘭奧克蘭交響樂團,期間獲該樂團選取擔任戶外演出韋瓦第4季協奏曲,並客席基督城交響樂團,但尼丁Southern Sinfonia樂團等.於2010年考取由鋼琴大師阿敘肯納吉贊助的倫敦Southbank Sinfonia 樂團,前間與該樂團參與多種形態之演出包含與享譽國際的英國室內樂團聖馬汀室內樂團合作演出,及參與義大利Anghiari音樂節等.在英國期間並客席英國BBC樂團及英國皇家歌劇院樂團等演出.
在台灣先後師從伍鴻沂及呂元哲老師,在紐澳期間師從葛拉米安嫡傳弟子-小提琴家Carmel Kaine, David Nalden及前澳洲室內樂團成員Elizabeth Holowell.並參與過多位國際大師班-林昭亮,胡乃元,蘇顯達, Viktor Pikayzen, Dong-Suk Kang, James Buswell, Rudolf Koelman, Oleg Krysa, Pierre Amoyal, Wolfram Christ 等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