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 Alois Zimmermann (1918-1970)
Bern Alois Zimmermann,德國作曲家。他生長的年代是德國歷史裡非常重要的兩個時期─威瑪共和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其間,他的創作受到了幾個重要派別的影響,早期的風格從模仿新古典樂派開始,接著因為參與達姆施塔特假日創作課(Darmstaedte Ferienkursen),而開始嘗試自由無調性、十二音列與序列音樂等技法,也因為喜愛爵士,在他的許多作品,例如大提琴協奏曲、小號協奏曲,與以及著名的歌劇「士兵」(Die Soladaten)都可以聽到爵士樂的片段與穿插。此外,他也為有聲讀物與電影配樂。
雖然Zimmermann參與過達姆施塔特的假日創作課,但他卻發展出有別與其學派的道路,他的作品並沒有刻意與傳統分道揚鑣,反倒是汲取了中世紀、巴洛克、古典,直至搖滾甚至披頭四的養分,並在一九五零年代確立了一個比較明確了個人風格,也就是非常多元化的聲音要素,與將不同風格的片段與材料穿插作品裡的「拼貼」藝術。
Zimmermann的作品也時常以文學為基礎,例如「士兵」就是引用德國作家Jokob Michael Reinhold Lenz的劇本,「給一位年輕詩人的安魂曲」裡的詩與歌詞,則是採自俄國詩人Jessenin、Majakowski與奧地利詩人Konrad Bayer。他對政治亦保有高度的關注與敏感度,「給一位年輕詩人的安魂曲」也曾援引希特勒的演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律與毛語錄的片段。
此外,Zimmermann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的每一個作品最後,他都留下了「O.A.M.D.G」的簽名,拉丁原文為”Omnia ad maiorem Dei gloria,意思是「所有榮耀都歸屬於神」。
Zimmermann晚年漸趨悲觀,並因重度憂鬱與眼疾所苦,最後以自殺結束了五十二歲的生命。
Monologe 獨白
雙鋼琴曲,題名獻給德布希,全曲有五個樂章,一到四樂章必須不間斷地演奏過去,其中Zimmermann也將他的「拼貼技法」發揮地淋漓盡致,穿插了許多著名作品的片段,例如第二樂章裡,引用了巴哈的清唱劇「清醒吧,聲音將把我們喚醒」(Wachet auf,rufet uns die Stimme),梅湘的「耶穌升天─期望天國之靈魂的寧靜頌讚曲」(Alléluias sereins d’une âme qui desire le ciel);第三樂章引用了巴哈的合唱前奏曲「我們在天上的父」(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梅湘的「升向天父的耶穌基督祈禱」(Prière du Christ montant vers son Père);第四樂章開始則是貝多芬的大奏鳴曲「漢默克拉維」(Hammer Klaviersonate)與德布希的「煙火」(Feux d’artifice);第五樂章除了前述第一樂章的梅湘與「煙火」,還加上了德布希的「遊戲」(Jeux),
還有莫札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KV467)。
Zimmermann將這些著名片段剪貼、擷取,加速,混搭,像幽靈般時不時被召喚著,並與自己的音樂語言並行、對位、截斷,產生一種意外,迷離,刻意與諷刺的效果。
作品名稱為「獨白」,但特意安排了雙鋼琴的編制,與眾多作曲家幽靈的離散,是否就像一個人的內心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時間當下也不只裝載了此刻。而究竟是誰在獨白?或者,我們又必須透過作品,重新釐清「獨白」的意義?
留言列表